close
我不是陶淵明,無法不求甚解。
我看書速度很慢~很慢~
因為我的體悟很多、很深。
看小說、散文會有感觸。
讀商業、工具書會思考。
心靈成長則是會思索人生。
常常讀到一個段落就需要停下來,
在書上或是小冊子上寫下與自己的對話。
如果人終有一死,
在人世間的一切都將歸土,
那麼,我們是否也不需要追求世俗上的物質世界?
可是,在出生與死亡的這段過程中,
我們需要食物來支撐我們的生命啊!
也因此,我們需要工作所換取金錢。
那麼,我們對於金錢的追求是不是只要能滿足日常生活開銷即可?
在歸土前,
是否該讓自己絢燦地活出自我?
是不是該做點什麼讓自己快樂的事?
什麼事情能讓你快樂呢?
你對於自我實現的定義是什麼呢?
如果讓自己快樂的事就是在工作上取得成就,那怎麼辦呢?
這樣到底是在追求世俗的認同感還是內心渴望的自我實現?
窗外的雨聲、電纜下的雨滴給我的答案是,
這兩者都是在工作上用心致志,唯一的差別在於:
👉 追求自我實現的人不會在乎別人對己的看法。你會專注於自身在工作上的一切努力。為了達到目標會虛心請教並適時做出修正。
👉 追求世俗外在認同的人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會有比較心態,禁錮於時間的幻象之中。總是迫切地想要在某個時間點達到某境界。
你呢?你怎麼說?
PS 此感悟來自「當下的力量」一書。基於智慧財產權考量,內文馬賽克處理。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