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是淚眼汪汪的一年。

從2022年的第一天就發生讓我措手不及的事,再到後來一連串的事件。於公於私,我被這一連串的塔牌事件打得體無完膚。

2022年9月,我遞辭呈離職了。本想讓自己休息一陣子,腦子裡卻不斷的在思索自己到底是怎麼走到這般田地的?

2023過完農曆年,我開始求職。當時在兩間公司之間游移不定,不知該選擇哪間公司才好。

某天,我一邊開著車,一邊隨著音樂哼歌曲。就在一曲完畢之際,腦海裡忽然跳出一個想法「就選A吧!」。

根據我的過往的經驗,這通常都是高我給我的訊息。怎麼說呢?

👉當我運用邏輯思考、做SWOT分析得出來的結論通常都來自小我。

👉若我沒有刻意思考,腦中忽然浮出的念頭通常都是高我給的訊息。

可是基於某些緣故,我並沒有採納高我的建議。所以當我發現B公司跟我的預期有落差時,只能說自己活該。

高自尊的我不允許自己後悔,堅持著「沒有正確的選擇,只有在做出抉擇後努力地讓自己的選擇成為正確的決定。」

我一直都是高標準、高度自我要求的完美主義者。好不容易渡過2022年的低潮想要在新的一年重新出發,我不允許自己失敗。

然而,事情總是這樣的。當你越努力想抓住一件東西,你越容易把它搞砸。

待慣了自由的外商半導體產業,這種台商的傳產文化讓我極度不適應。更糟的是,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跟注意力已經大不如前。我越是要求自己專注,越是容易恍神。於是,我開始質疑自己。

會不會我回不去原有狀態了?
會不會我過去的努力全部白費了?
好不容易爬到如今的地位,我要被打回原形了?

雖說確診Covid時腦霧現象很嚴重,但是確診都已經過去多久了?!我為什麼還是這樣?

如果我真的是長新冠患者,再也無法處在高壓的職場環境中,那麼未來我還能做些什麼來養活我自己?縫紉?

是啊!如果可以待在家裡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想必是很輕鬆的日子。也許賺得錢不比現在多,但至少可以開心過每一天吧?金錢、名聲、地位之於我也不是那麼重要吧?

可是,追求職場上的成功真的單純只是因為這些外在物質嗎?

回想初入職場熱血沸騰的我。餵養我靈魂的是挑戰高難度任務後隨之而來的成就感。我喜歡的是像在解數獨一樣苦思好幾天,最終解出答案的那種興奮與喜悅!我喜歡跟我信任的團隊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奮鬥的革命情感。

窩在家裡當個小小裁縫師是我想要的小日子。事業所帶來的榮譽及成就感也是我所追求的。

那麼,我的靈魂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冥想時浮現腦海的答案reading, writing and sewing 到底是來自高我的引導還是逃避現實的怯懦?能不能兩者兼具?

我知道我可以。

因為過去的我便是如此。平日是追求事業的大人,假日則是回歸自我的小孩。我以為我可以平衡得很好。到底哪裡出錯了?我感覺自己跟靈魂嚴重脫離,可是我找不到方向。

Go with the flow.

從2022年接觸塔羅牌以來,這是我最常抽到的一張牌。

順流。

字面上的語意容易理解,箇中滋味乃至於要怎麼做真的是難倒我了。

一直到某天,跟主管一言不合之後我開始出現躺平心態。沒想到在這之後,主管竟反而開始讚許我的表現。哭笑不得之餘,這是我第一次懂了如何放下控制,也是第一回嚐到順流所帶來的輕鬆。

正面的肯定,讓我又回到努力積極想把事情做好的心態。腦袋是這麼想,情緒卻不知怎地莫名的往反方向走。

這次,我清楚地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當諮商師在解說記憶力下降、專注力不集中都是憂鬱症的病症時,我暗地裡鬆了一口氣。

我知道自己就像得了流感一樣,在生病的狀態下無法發揮原本的能力。這一切都是正常的,只要等我痊癒了,我還是可以回到原來的自己。

「最低工作量」是諮商師要我銘記於心的五字箴言。在生病的這段期間裡,我只要達到最低門檻標準即可。

我忽然懂了。不同的大眾占卜頻道、不同的塔羅師說著一樣的話。

慢下來,過度積極努力會使你精神分裂
慢慢來,比較快

宇宙、高我以及諮商師所要跟我說的都是一樣的。

既然水母漂是我人生現階段的功課,那就漂吧!

隨風、隨浪、隨潮汐想帶我去哪裡就到哪裡吧!

就像靈媒媽媽說的。高我是一個全知的存在。在祂的眼裡,人生中沒有任何選擇是錯誤的。因為不管我們選擇哪一條路,我們一定都會被引領到靈魂最想要去的地方。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其存在的原因。

而我相信,即使很難,只要不放棄。只要我還繼續走著,就一定能走出這團迷霧。
諮商日記 Part II


文章標籤

黃小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曾經問我為什麼老是挑同一類型的男生。她一度覺得我是不是對前男友念念不忘在找替代品。

我說因為我就喜歡這類型的啊!

就好比我的馬克杯是粉紅色,搖搖杯是粉紅色,就連我的保溫瓶也是粉紅色。可是我沒有蠢到以為馬克杯能替代保溫瓶。

我喜歡粉紅色,所以當我走進星巴克看到整架的馬克杯時,第一眼吸引我目光的絕對是粉紅色的杯子。

可是我會失心瘋的想把全部的馬克杯通通都帶回家嗎?當然不會!

也許這個容量太大不適合我。也可能是這個花紋我不喜歡。再不然就是我現在需要的是冷水壺而不是馬克杯…等等因素造成雖然它第一眼吸引我的目光,但最後我不會選擇它。

「與自己對齊」這本書內文有一篇章讓我覺得跟我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失戀的時候人們往往執著於要某個特定的人回到自己身邊。過去的我也曾經這樣執著過。然而,作者引導我們去思考,你喜歡的是這個人的哪個特點?

也許是他的溫柔體貼,
興許是他的成熟穩重,
更有可能是因為你們有著相同的興趣、可以一起從事相同的活動

那麽,問題來了。

如果有另一個人可以提供你一摸一樣的感受,那你還需要執著在這個人嗎?

與其向宇宙祈求這個人的回歸,是否也可以改為向宇宙許願我想要一個有上述特質的人來到我身邊呢?

而這個人有沒有什麼特質是你不喜歡的呢?當初沒有辦法繼續走下去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我建議也能把它加入許願條件裡。

例如,當初是因為遠距導致分手。我們就可以向宇宙許願:

我想要一個溫柔體貼的伴侶,而這個人的生活圈/居住地是開車ㄧ個小時內可以抵達。

就好比我現在的保溫瓶,雖然我很喜歡它,但是略嫌太大,放在包包裡不易攜帶。下次我就會挑一個同樣是粉紅色,但是容量小一點的保溫瓶會比較適合我。

保留你喜歡的,換掉不適合你的

想著想著我決定跟宇宙許願。我想要一個會唱歌、會自己作詞作曲、高情商、工作是演藝人員、射手座。名字叫做阿信的人來到我身邊🤣


一時有感 Part II

文章標籤

黃小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以為我會哭,但是我沒有。

ㄧ直以來都知道自己脾氣不好。也知道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才能真正接納自己。所以我努力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學習控制自己脾氣。卻從沒想過壓垮我的竟然是自責與內疚。

多麼陌生的情緒啊!

像是挑食的孩子般,長期只關注憤怒與傷痛,卻忽略了自責與內疚。沒有覺察、沒有面對。長期挑食的孩子自然生病了。

輕度憂鬱症。

這句話從諮商師說出口時,其實沒什麼太大的感覺。

只有一種「噢!原來憂鬱症是這種感覺啊!」

畢竟懷疑自己確診已經很久了。

從一個越難的專案只會越興奮的工作狂,轉變成現在對工作力不從心、熱忱頓失的狀態。

不滿意自己的工作表現,卻又無能為力。

慢下來。放慢腳步體驗人生。
做會讓自己快樂的事。
乖乖吃藥、定期諮商。

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別人。

現在最困難的都已經在你身後。你克服了之前的任何挑戰_大天使耶利米爾
諮商日記 Part II


文章標籤

黃小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培養自我慈悲心、同理心以及同情心

你有沒有一個很疼惜的人呢?如果有天這個人跟你說他做錯了一件事,陷入自責以及懊悔之中,你會怎麼回應他/她呢?

在「高敏感是種天賦」一書中,作者伊麗絲.桑德提到她曾經讓她的顧客做過一個練習。

她請顧客寫一封信給犯錯的妹妹。這位顧客寫出一封充滿理解、鼓勵及引導的信。隨後,伊麗絲.桑德請她把這封信當作是寫給自己的信再念一次。此時,這位顧客哭了。

因為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總是小心翼翼不犯錯。只要有一點失誤就耿耿於懷。當他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告訴自己,你可以適時犯錯也沒有關係。你還有補救甚至是重來的機會時,他覺得自己心中的那份挫敗、那股委屈被理解並接納了。心中那股負能量也就釋放了。

「憤怒療癒力」一書中提到:【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們,我們就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

👉如果你希望師長可以做到不偏心,那你就要先對自己不偏心。
你會不會自我要求太高?
我們對自己往往太過於嚴苛。當我們使盡全力去執行或學習一件事情,事情發展卻不盡人意時,挫敗感會化作熊熊烈火席捲而來。不僅燒傷了我們,也傷害了我們周圍的人。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可不可以跟對別人的要求一樣就好?

👉如果你希望別人可以理解你的感受,那你就要先理解自己的感受。
就好像一個學走路的小孩跌倒了,你接收到他跌倒時挫敗的情緒,認同他的疼痛而不會否定他的感受一樣。你有沒有常常否定自己挫敗的情緒?不准自己悲傷?

👉如果你希望別人可以接受你的不同,那你就要先接受自己的不同。
小時候很介意別人說我長得跟其他3位姊妹不同。我的想法、行事作風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但那又怎麼樣?我就是這麼獨特的存在啊!

現在的我很常做伊麗絲.桑德醫師建議的這項練習。剛開始確實有些彆扭。不知道該怎麼鼓勵自己。我就仿照伊麗絲.桑德的做法,幻想家裡的小屁孩做錯事情,先是在腦海裡對著小屁孩說過一次鼓勵的話。第二次則是會幻想小時候的自己模樣,對著她再說一次。時間久了,就能對著自己說了。

該如何改掉壞脾氣?Part III

文章標籤

黃小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_伯納.高登在書中對於憤怒的種類、形成、解決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考驗都有詳細的解說。在這裡我僅列出個人比較有共鳴的幾個重點。

📕 正念練習
正念練習指的是拓展好奇心,觀察自己的思緒、感受及身體知覺,以及留意身旁發生的事。<憤怒療癒力,P62>

我看到一隻小鳥飛過、我聽到流水聲、我現在覺得很熱……等這類客觀事實。這是我此時此刻的想法及感受,沒有所謂的對或錯。就只是接受這樣的事實。

然而,又不單單的僅是如此。就好比這塊檸檬塔。如果有人問我內餡是什麼顏色,我會毫不猶豫的說黃色。確實是黃色,但又不僅僅是黃色。這之中包含了桔黃色、鵝黃色、明黃色、檸檬黃……等各種不同亮度及彩度的黃色。只是平時的我們不會去留心。相同的,檸檬塔在口內的溶化的滋味也會有不同的層次。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是否只是盲目的活著而忘了要用心去體會這個世界?

我們不需要花額外的時間進行正念練習。我最常利用的空檔是當我在「排隊等待結帳」或者「點完餐等待餐點製作完成」的零碎時間練習。

在這個部分可以呼應先前分享過的一本好書_ #深度工作力 。書中就有提到,現代人在等待的空檔大多會滑手機殺時間。而這個看似無害的舉動在累積的時光中會漸漸地侵蝕我們的專注力。

👉 與其累積喪失專注力的能力,不如利用零碎的時間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吧!

📕 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則是把專注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以及身體感知上並全然接受我們的內在感知。書中有對於正念冥想各步驟流程皆有詳細介紹。然而,個人認為影片解說更容易理解。建議大家可以到YouTube搜尋相關影片並做練習。

對於「正念冥想」的了解,當初我是參考YouTuber_ #思維咖啡 的影片【一個可以徹底改變你生活體驗的練習 – 正念冥想】。

爾後,我又陸續參考了#Eydis亞蒂絲 的冥想引導。艾蒂絲有很多不同主題冥想引導。除了每晚睡前專心的冥想時光,我自己也會在從事刷牙、洗澡、煮飯、曬衣服……等這些不太需要用腦活動時播放「愛自己肯定句」相關主題。

就我自己練習過後的心得是,心情會比較平靜。情緒起伏也不再那麼大。也許在事情發生的那一瞬間仍然會有情緒,但是內心會立刻有個聲音提醒我:

你現在真實的感受是什麼?
你看待這件事情的角度是否足夠客觀?
是他人沒有滿足你的期待,還是你的期待過於不切實際?

接著,我就會提醒自己要好好傾聽內在的聲音。如果當下情緒太過於混亂無法分辨,那就先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冷靜下來。等到足夠冷靜後再好好的跟自己對話。

👉 跟先前隱忍的不同之處在於【我開始會聽聽內在的那個小女孩想說些什麼】

📕 練習正念的目的就是要認清一件事;我們情緒上的混亂,多半來自我們對負面感知的逃避。正念的意思,就是全然接受我們的內在感知,了解人生中有許多事並非我們能控制的。<憤怒療癒力,P69>

該如何改掉壞脾氣?Part II

文章標籤

黃小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我就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人。小至一言不合的生悶氣,大到潑婦罵街的吼叫時常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發生。

知道自己脾氣不好,也想要改掉自己這一身壞脾氣,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窩在書局裡,讀過一本又一本的心靈雞湯。似乎有了一些答案,卻又似懂非懂。讀的時候覺得書上說的都很有道理,也告訴自己下一次一定要轉念;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值得我生氣。

於是,我把所有的不滿都隱藏在心底。忍耐、忍耐,忍到某一天再也忍不住了,就全部一次性地火山爆發。

發洩完後又陷入深深的後悔及自責。為什麼我又發脾氣了?不是說好了要改掉壞脾氣的嗎?接下來,又是另一輪更長久的忍耐及更可觀的爆炸。這種狀況一直不斷的在循環。

一直到2019年結束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這迫使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明明相愛的兩個人會吵著吵著就把感情吵完了?為什麼明明這麼愛我的一個人,耐性會被我磨光了?為什麼我明明這麼愛他,帶給他的卻是傷害?

我知道這段感情我已經無力挽回。可是,我還是想要做點什麼。我不希望在下一段感情中又重蹈覆轍。不想要再去傷害另一個如此愛我的人。

👉 我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心靈雞湯已經救不了我,我不要暫時的OK蹦。我需要的是能夠真正剷除我壞脾氣根源的那把鐮刀。但,那是什麼呢?

此時,一本書名吸引我的目光

【憤怒療癒力:每一次失控都隱藏著被忽略的傷痛】

📕 憤怒是一種訊號,引導我們去探索比憤怒更重要的感受、思緒以及身體感知。我們應當將憤怒視為一種提醒我們自我檢視以確認自己的核心慾望、需求與價值感。<憤怒療癒力,P43>

👉 如果每一個憤怒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沒有被療癒的傷,那麼我的傷口是什麼呢?

因為覺得大人們偏心,所以用憤怒隱藏我受傷的心情。
因為被誤會,所以用憤怒掩蓋我不被信任的感受。
因為期待落空,所以用憤怒表示我的失落感。
因為被欺騙,所以用憤怒報復被背叛的屈辱……

有了第一次拿憤怒當擋箭牌的經驗之後,後來就很習慣用怒氣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時間久了,連自己都忽略了自己真實的需求是什麼了。

👉 等等!是不是哪裡怪怪的?

這是我的身體,我的思緒,我的感受。為什麼連我自己都忽略了自己真實的需求?如果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渴求的是什麼,那麼我又憑什麼要求別人當我肚子裡的蛔蟲並滿足我情感上的需求呢?

👉 我是應該要好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了!

該如何改掉壞脾氣?Part I

文章標籤

黃小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是陶淵明,無法不求甚解。

我看書速度很慢~很慢~
因為我的體悟很多、很深。

看小說、散文會有感觸。
讀商業、工具書會思考。
心靈成長則是會思索人生。
常常讀到一個段落就需要停下來,
在書上或是小冊子上寫下與自己的對話。

如果人終有一死,
在人世間的一切都將歸土,
那麼,我們是否也不需要追求世俗上的物質世界?

可是,在出生與死亡的這段過程中,
我們需要食物來支撐我們的生命啊!
也因此,我們需要工作所換取金錢。
那麼,我們對於金錢的追求是不是只要能滿足日常生活開銷即可?

在歸土前,
是否該讓自己絢燦地活出自我?
是不是該做點什麼讓自己快樂的事?

什麼事情能讓你快樂呢?
你對於自我實現的定義是什麼呢?

如果讓自己快樂的事就是在工作上取得成就,那怎麼辦呢?
這樣到底是在追求世俗的認同感還是內心渴望的自我實現?

窗外的雨聲、電纜下的雨滴給我的答案是,
這兩者都是在工作上用心致志,唯一的差別在於:

👉 追求自我實現的人不會在乎別人對己的看法。你會專注於自身在工作上的一切努力。為了達到目標會虛心請教並適時做出修正。

👉 追求世俗外在認同的人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會有比較心態,禁錮於時間的幻象之中。總是迫切地想要在某個時間點達到某境界。

你呢?你怎麼說?

PS 此感悟來自「當下的力量」一書。基於智慧財產權考量,內文馬賽克處理。
一時有感 Part I


文章標籤

黃小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在自我療癒這條路上 Part Ⅳ

👉療癒內在小孩

什麼是內在小孩?我們童年的經歷會形成我們的潛意識,並且時時刻刻影響著成年後的我們。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小時候被狗追過、咬過。很大機率這個人長大成人後會對於狗產生恐懼。儘管成年後的他「理智上」知道眼前的是一隻沒有攻擊性的貴賓狗。可是童年的經驗在他的潛意識烙下的印記還是會影響著成年後的他。

如前文所說,高敏感人通常給人玻璃心、想太多的印象。而大家對於高敏感人的認識尚未普及化(至少在台灣是這樣),並非人人都能理解高敏感人的內心小宇宙。我想大多數的高敏感人都有不被理解、覺得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感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難免跌跌撞撞。為了降低這些印記對我們的影響,我誠摯推薦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一書。

這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不是只有那些童年歷經巨大創傷(家暴、酗酒...等)的小孩才需要被療癒。沒有人的人生一帆風順。也因此,每個人心中都會存在著陽光面及陰鬱面,只是比重的差異而已。

如果說別人無心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有可能會造成我們的創傷。相同的,我們也有可能會在無意間造成別人的心理陰霾。不論是親子或是同儕關係。

正視別人帶給我們的創傷,不是為了要報復或者把過錯推給別人,而是為了療癒自己,讓自己過得更快樂。更是為了避免把相同的創傷帶給我們的後輩。

由於高敏感人比較容易往負面思考,我認為療癒自已的內在小孩對高敏感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做好情緒界線

我記得學生時代打工時,店裡有一位前輩老是喜歡把他在奧客那邊受到的氣發洩在我們這些後輩身上。我對於他這樣的行為感到生氣,便向店長提離職。

當時店長聽聞我的離職原因後問我「別人給妳的垃圾妳會伸手收嗎?如果不會,那為什麼別人把他的情緒倒給妳,妳要收呢?」

是啊!生活上,我們都知道別讓陌生人隨便闖入我們家門。可是,為什麼我不僅讓別人闖進我內心的家門,而且還允許他朝我的領域裡丟垃圾呢?

如果這時我可以理解「這是你的情緒,我沒有必要為你的情緒負責」。那麼,我就可以把他丟過來的垃圾隔絕在外。

這種例子在所有親密關係中更常見。

今天你的另一半下班回到家,你察覺到他心情不佳。你擔心他今天在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的情緒,也會影響到你的情緒。

你關心他、開導他,甚至企圖幫他解決問題。你提出建議,伴侶覺得你什麼都不懂,回應你的口氣不好。你覺得你的關心被對方糟蹋。原本只是一方情緒不佳,如今變成兩個人都情緒不穩定,衝突一觸即發。

其實這種情形就是我們沒有做好情緒界線,把對方的情緒攬到自己身上。當自己也處於情緒低落狀態,就很難客觀、冷靜地堤供支援。

因為愛對方,我們當然還是會想為對方做點什麼。只是,在理解什麼是情緒界線後。現在的我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而非一昧地要求對方接受我的善意。

☘️我理解你現在情緒不好,你的情緒不是我造成的。我願意給你時間、空間來恢復。在你需要的時候,我願意聆聽並給予適當的協助。但是,我不會過度干涉你的決定。☘️

身為高敏感人,我們太容易感應到別人的情緒。做好情緒界線對我們而言是很重要的功課。

💫 以上純屬個人經歷分享,不具心理諮商效果
💫 若內文有誤,歡迎指教

走在自我療癒這條路上 Part Ⅳ

文章標籤

黃小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在自我療癒這條路上 Part Ⅲ

👉客製化的聚會
由於已經知道自己不喜歡人多的聚會。在情況允許之下,我會故意將聚會人數盡量維持在2-3人。通常在這樣人數下的小聚會,是我覺得舒服並可以正常發揮社交能力。

若碰上不得不參加的多人聚會,我也會盡可能讓自己只聚焦在特定的人、事、物上以避免吸收過多不必要的情緒。

人多的社交時間盡可能不要太久。非高敏感人也許社交一整個晚上都沒問題,但對於高敏感人而言,越久的社交時間對我們的造成的精神耗損越大。以我自己為例,大約2-3個小時能力就耗盡得差不多了。以前會責備自己太掃興,為什麼不能融入人群?盡而勉強自己留在聚會中。這樣的結果不僅是我無法好好發揮社交功能,往往還累得好一陣子不敢再參加聚會。

後來明白我必須先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感到舒適後,才能以健康的方式與旁人相處。

是故,我會婉轉地告知朋友,我晚點還有事情要處理,必須先離席。熟一點的朋友,則是會直接告知,我累了,需要先回家休息。在絕大部份情況之下,朋友都能夠理解。

雖然我無法延長聚會時間,但是我能維持良好的社交品質。

👉一個人的輕旅行
我想大多數高敏感人都喜歡獨處。事實上,我們「需要」獨處。

高敏感人是塊磁鐵,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都很容易自動吸收別人的能量/情緒,也容易因為外界的變化而受到刺激。因此,我們必須藉由獨處來幫自己充電。

處在越簡單的環境,對我們來說越輕鬆。也因此,高敏感人通常喜歡大自然。沐浴在森林中,比去唱KTV、逛百貨公司更能感到舒適自在。

我經常一個人去爬山。在人煙稀少的地方,脫下鞋襪。讓赤裸的雙腳接觸泥巴。想像身上的負能量從身上緩緩移向腳掌,再透過腳掌流向大地。

偶然碰到山澗小溪,我也會將雙足置於小溪裡,感受沁涼的泉水輕撫肌膚,身上的負能量隨著流水飄向遠方。

👉認識自己的情緒

我是一個很愛生氣的人。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我都可以生氣。發完脾氣冷靜下來後,總是會對自己剛才的行為後悔不已。每次都告訴自己不可以亂發脾氣,下次一定要忍住。偏偏觸發事件發生的當下,情緒總是跑得比理智快。

這樣的我總是不斷地傷害身邊的人。我想要成為更好的人。不想要總是害愛我的人傷心。所以我開始閱讀心理勵志相關書籍。在這裡推薦「闇黑情緒」,作者邱淳孝,寶瓶文化出版社

這本書對於負面情緒,像是焦慮、恐懼、罪惡感、憂鬱...等皆有解說。可以協助我們更了解這些情緒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藉此協助我們更了解自己。 當然,書中也有針對各種負面情緒提出因應對策。在情緒風暴當下,可以參考書中的急救藥方緩解。

在我拜讀這本書之前,每當憤怒席捲而來,我總是把專注點放在「對方說了什麼讓我生氣」,糾結在「他怎麼可以這樣做?!」

鑽牛角尖只會讓自己越想越氣。

閱讀完後,我理解到憤怒的背後所代表的是受傷的情緒。因為覺得自己受到傷害,便以憤怒來掩蓋受傷的感覺。在對自己的情緒有這一番了解之後,我便開始把專注力放回自己身上。為什麼這件事情會令我如此「受傷」?

唯有正視並接受自己「真正」的感受,才能對症下藥。真正療癒好自己的內在小孩。

💫 以上純屬個人經歷分享,不具心理諮商效果
💫 若內文有誤,歡迎指教
 

走在自我療癒這條路上 Part Ⅲ

文章標籤

黃小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高敏感人

從小我就是一個極其敏感的人。很容易捕捉到他人臉部表情抑或是聲音中細微的變化。小的時候不懂得如何過濾這些資訊,我就像是大海一樣被迫全盤接收外來所有的一切。然後,它們會在我腦中自動排列組合成一個又一個悲觀的肥皂劇。像是「都是因為我剛剛說錯話導致媽媽生氣了」、「爸爸不講話都是因為我剛剛做錯事情了」。然後我就會像個受虐兒一樣窩在一旁哭泣、自艾自憐。

說我從小是「看著別人的臉色過生活」也不為過。

對於我莫名其妙的眼淚,父母根本摸不著頭緒。想關心我,他們緊張的表情又會被我視為嚴厲的質問,感受到更大的壓迫感。

我沒有辦法悠哉地享受家族聚會。明明都是平時會接觸的親戚,可是每每人一多我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外公的慶生會上,大人們交談聲,小孩們的打鬧聲。這些聲音在我耳中如轟天巨響般敲擊我的思緒。儘管當時的我無法確切形容我的狀況,我仍會出於本能地沉著臉窩在一邊。而我這行為又讓父母誤會,不解為什麼我老愛在大家都開心的聚會上耍脾氣。

我這樣纖細敏感的特質帶給父母許多挫敗與無奈。長時間下來,導致我們之間的關係緊張、疲乏、惡化。

👉我的防護罩

在我高中年代開始流行起MP4。有一天,我偶然發現只要戴上耳機閉上眼,當我陶醉在音樂的世界裡時,我就能幫自己創造一層防護罩。這簡直就是天大的發現!

我開始利用耳機幫自己打造一個安心的環境。不管走到哪,我幾乎是耳機不離身。身在人群中,我會盡量斂下眼瞼,盡量只專注在特定小範圍內。

之後,我又發現不只是音樂,只要我能讓自己完全沉浸在某一事物裡,像是閱讀、打電動,我就能隔絕外界干擾。漸漸地,我開始培養自己的專注力。當我專注在自己手頭事物時,所有外界紛擾對我造成的影響力就能降到最低。

👉分門別類的守門員

隨著年齡成長,我也漸漸開始學會將我所接受到的訊息分門別類後再做出適當的反應。在這裡,我要強調一個也許我們都理解卻沒有特別留意的事實。

當我們對某人或某事件做出的什麼樣的反應往往取決於我們對該人或事件的認知。

假設今天早上去上班,在辦公室跟同事打招呼,同事沒有回應。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會取決於我接下來的反應:

1. 前輩沒有聽到 → 不會有過度的反應,也許午餐時間有碰面再跟他打招呼即可。
2. 一定是我哪裡得罪前輩了 → 開始擔心、焦慮不安。心神不寧的後果是影響當天工作表現。
3. 可能前輩昨晚跟另一半吵架 → 今天最好避著他,免得掃到颱風尾。

當然,您還可能產生其他的想法及反應。但我們從上述就可以體認到,我們的認知會決定我們接下來的後果。是故,我開始練習在我做出反應之前停一下,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 根據我對該前輩的認識,如果有人得罪他,他會有怎樣的反應?跟現在的反應是否相同?
2. 根據平日我跟該前輩的互動,他對於我的觀感是什麼?正面?負面?
3. 對於「一定是我哪裡得罪前輩」的這個想法,是事實還是只是我「想太多」?

對於高敏感人來說,第三個問題尤為重要。過去的經驗告訴我,某時候是我比別人先察覺到事態的變化。然而,有些時候確實是自己「想太多」。那麼,現在這個想法究竟是我洞察先機還是想太多呢?

給自己一點時間針對客觀事實進行分析及判斷。如果目前的資訊不足以我下客觀判斷,那麼就先把這項訊息放到「待分類」區觀察吧!不急著先做出反應。

隨著當守門員的時間一久,自然可以很快地下判斷:                 
朋友A表情的變化,通常沒什麼特別意思。
同事B音調的起伏,通常代表他累了。
不熟的人?待分類區。

👉正念冥想與腹式呼吸
在我剛開始練習當守門員時,只要有訊息被放到「待分類」區時我就會感到坐立不安。雖然理智知道現在所有的想法對事情沒有幫助,但仍然無法阻絕焦慮的情緒。這個時候我會利用腹式呼吸及正念冥想來緩和自己的情緒。

深呼吸幾次讓自己平靜下來,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緒。
此時此刻的你感受到了什麼?
這樣的感受來自於什麼原因?
你是否能做點什麼來解決根本原因?
如果不行,是否能先放下讓這感受離開?
以下是我很常與自己的對話:

☘️我現在感覺到焦慮。我尊重並接受我的感受。這份焦慮來自於今天早上我跟前輩打招呼,但是前輩不理我。由於我還不確定前輩不理我的原因,而我現在還有其他事情要忙,所以我可以先把這份焦慮放下,先把我手頭上的事情忙告一段落,晚點若有空,我可以再去跟前輩打個招呼。

我現在感覺到不安。我尊重並接受我的情緒。現在是工作時間,我放下焦慮的情緒並專注於工作。☘️

如果焦慮的情緒在空檔之餘仍不時竄出頭來,只需要重複地說著「請祢(焦慮的情緒)離開。請祢離開。請祢離開。」

我沒有抗拒身為高敏感人的天性,而是讓自己接受此時此刻的情緒。

💫 以上純屬個人經歷分享,不具心理諮商效果
💫 若內文有誤,歡迎指教

走在自我療癒這條路上 Part II

文章標籤

黃小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